颐和园长廊彩画属于苏式彩画,相比于和玺彩画和璇子彩画,苏式彩画显得更加灵活,主要是因为包袱中的题材可以灵活多样,颐和园长廊彩画是苏式彩画的杰出体现,彩画共14000余幅,题材涉及山水、花草、建筑、动物,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历史人物故事。也正是因此,颐和园长廊在1990年被“吉尼斯大全”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穿行其中就如同是穿越历史一般。
一直在寻找恰当的表达方式,首先,要尽可能全面的展现长廊彩画丰富的题材,最终选择了这样并置排列的方式,以此来体现长廊彩画的文献性。第二,彩画的排列不能是无序的,不能是随机的拼接,因此首末两行的彩画安排为山水花鸟和建筑,而第二至第八行为历史人物故事,按历史朝代顺序排列,第二行是先秦时期,第三行是秦汉三国时期,第四行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五行是隋唐五代时期,第六行是两宋时期,第七行是元明时期,第八行是清朝时期。以这样有序排列的方式体现长廊彩画的学术性。最后,彩画的排列形式要体现视觉的内在秩序和外在统一,这正是高等数学中“集合”的概念,要呈现一种千载际会,万象归一的感觉。保证内在元素的构图一致,将它们进行拼排,就具备了完型心理学中所说的“共同命运”的特性,它们就有了形成视觉整体的可能性。以体现视觉的艺术性。
在实际拍摄中,首先是进行案头工作,主要是对彩画内容进行研究,入选拼排的彩画要有空间要求和时间要求,所谓空间要求是指入选彩画要涵盖长廊从邀月门到石丈亭的各个区域。所谓时间要求是指选择的历史人物故事要尽量具有历史完整性和代表性,比如长廊彩画中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特别多,而作为第三行秦汉三国时期,不能都用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展示,最终入选三国时期的彩画只有三幅,分别是隆重决策、草船借箭和桃园三结义。为何最终以81张呈现?是因为9为皇家御用数字,比如皇家建筑的门钉都是九九八十一颗。为防止最后编辑时需要替换的问题,拍摄的样本量尽量大一些,最终拍摄了160多幅。这是拍摄的策划稿。
在实地拍摄中,用了两次时间查找具体彩画的位置,记录下来,有些彩画的状况堪忧,回来后要重新调整计划。为了保证光线相对一致,最后集中一次时间完成拍摄,因为廊内的光线更加统一,因此尽量选择廊内彩画拍摄,这之中最难拍摄的是元明时期的彩画,一共只有10幅,有一幅的位置还非常不理想,这时廊外的彩画也要拍摄,我的方法是廊内用取景器拍摄,廊外因为比廊内低大概80厘米,因此我将手臂举高用液晶屏拍摄,以保证角度的一致性。,这是每张彩画的名称和时期,这是最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