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孔桥是颐和园的代表,向西连接着南湖岛,中国皇家园林,自汉武帝在建造建章宫时就留下了一池三山的格局,至今传承了2000余年。一池指太液池。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一池三山的格局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是分不开的。
南湖岛上有一座广润灵雨祠,始建于明代,原名龙王庙,建造清漪园时在原址上重建,改名广润祠,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亲诣拈香,尔后各代皇帝均以此为例。乾隆六十年(1795年)四月二十八日,乾隆帝亲诣广润祠祈雨,当晚即获甘霖,遂增号为“广润灵雨祠”。嘉庆十七年(1812年)五月初六日,嘉庆帝祈雨后,次日祈雨灵验。特加封广润灵雨祠中龙神为“安佑普济沛泽广生龙神,”并立每年春、秋两祭龙神之例。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初九日和六月十三日,道光帝派遣惇亲王绵恺来祭后“甘霖滂沛”。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帝派遣官员来祭。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漪园更名颐和园,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光绪帝或亲自拈香或派遣大臣前来行祭,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初六日及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初三日均在广润灵雨祠行祭礼。中华民国初年,颐和园仍属内务府管理,广润灵雨祠的祭祀活动未有停止。
清代的祈雨文化,体现着君权天授,奉天承运,广施仁政,注重民生的的皇家文化传统。而广润灵雨祠的祭祀活动,颇为灵验,自乾隆帝开始直至民国初年才告结束,是清代祭祀文化的有力证明和集中体现。
那日行至十七孔桥前, 见天空浓云密布,似从桥上升起一般,驻足之际,雨丝竟从天而降,这真是“仙云起处,灵雨骤降, 广润万物,泽被苍生”。